不間牌號高溫鍛件的再結晶特性有所不同。例如,多數高溫合金的臨界變形程度為3%-5%,而GH135合金為4%-6%,鍛造時應使各處變形程度超過上述數值。
不同冶煉方法、不同爐號的同脾號高溫鍛件,由于化學成分的實際含量有差別,因此實際再結晶溫度和聚集再結晶溫度常常是不一樣的。強碳化物和金屬間化合物的形成元素碳、鉬、鈦等的影響更為明顯。例如,建業鍛壓鍛造生產和試驗證明:不冋冶煉方法、不同爐號的GH33合金,其適宜的加熱溫度在1070-U401C之間變化。因此應根據各批材料的情況采取具體的有效措施。
大型鍛件的斷面尺寸大,生產過程復雜,其熱處理應考慮以下特點組織性能很不均勻;晶粒粗細不均;存在較大殘余應力;一些鍛件容易穿產生白點缺陷。
眾所周知,鋼中熱或冷卻時要發生膨脹或收縮;此外,相變時也有膨脹和收縮。鍛件在加熱或冷卻時,其內外不可能同時均勻地被加熱或冷卻,工件內外存在著溫差,從而引起比容差。同樣,工件在加熱或冷卻時,其心部和表面也不可能同時發生組織轉變,因而也引起比容差。這些比容差就是熱處理時產生內應力的主要原因。建業鍛壓鍛造
其中由工件內外溫差所引起的內應力稱為“熱應力”,而由工件內外組織轉變的時刻不同所引起的應力稱為“組織應力”,此外還有沿工件截面上的組織差異所引起的應力。
工件熱處理后的殘余內應力是上述幾種內應力的綜合作用結果。工件加熱時,加熱時間較長,有較充分的保溫時間,而且工件在高溫下具有良好的塑性,所以可以認為加熱時的熱應力和組織應力能夠通過鍛件中的塑性變形、回復與再結晶等過程松弛掉,因而可以認為熱處理后工件中剩下的僅僅是冷卻過程中的熱應力和組織應力的疊加結果。這樣,問題就簡便些了。